学术研究

禹功矶的传说

来源:原创文章 发布时间:2015-04-15

 

 

禹功矶位于晴川阁下的长江边,它危石壁立,古糙沧桑,与黄鹤楼所立的黄鹄矶夹江对峙,呈“龟蛇锁大江”之势,自古以来就为天然屏障。看似毫不起眼的一块巨石,却蕴含着一段的逸闻趣事,承载了城市的人文底蕴。

说起禹功矶的来历,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据元代文人林元在《大别山禹庙碑记》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南巡时登临黄鹄山(武昌蛇山),远远看见江对面有一块巨石横卧江边,遂问身边人员“江对面的巨石何名?”一随从答道:“听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石矶上吹笛,此石因此名为‘吕公矶’”。元世祖感到非常迷惑,又问:“唐代以前叫什么名字呢?”(唐以前没有八仙之说)众人面面相觑,答不上来。这时一位路过的老者告诉大家,这块巨石名叫 “禹功矶”,因其位于龟山东麓,传说大禹治水第一次登上龟山,看见山南江汉奔腾,草长莺飞,而山北朔风凛冽,水冷草枯。惊奇之下,脱口而出:一山隔两景,真乃大别也!龟山因此有大别山之名,大禹也从此开始了疏江导汉的治水历程。一只灵龟为了帮助大禹化成一座山镇住水怪,江汉顿时风平浪静,朝宗于海。为了感念大禹治水的恩德,荆楚民众把龟山东麓濒临江边的石矶命名为“禹功矶”。而荆楚一代属于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系统,当地人对“吕”和“禹”的发音混淆不清,所以才会误传为“吕公矶”。元世祖听后“大称圣意,嘉奖久之”,下令恢复禹功矶之名,并在矶上复建了禹王庙,“勒有司岁时致祭。”从此以后,禹功矶上的大禹庙成了人们祭祀大禹的神圣之地。明嘉靖年间编撰的《汉阳府志》有比较详尽的记载:“禹功矶俗名吕公矶,元世祖曾驻跸黄鹄山隔江望见此矶,故改名禹功,立禹祠于上。”明初文人赵弼听了这个典故后,曾为禹功矶题诗一首:“元祖当年驻六龙,景怀前圣仰高风。纶音勒石传千古,霄壤无穷赞禹功。”

其实,禹功矶曾经有一段时间还称为“吴王矶”。三国时期,孙权征黄祖时两军在此激战,黄祖被灭,禹功矶所属的汉阳一代为吴国领地,禹功矶又被称为“吴王矶”。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龙骧将军王璿(xuán)率水师自蜀益州顺流东下讨伐孙吴。吴国末代帝王孙皓则听从中常侍岑昏之计,“打连环索百余条,长数百丈,每环二三十斤,于沿江紧要处横截之……”此“沿江紧要处”就是指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至黄鹄矶之间。而王璿是如何应对的呢?从《三国演义》我们不难找到答案:“遂造大筏数十方,上缚草为人,披甲执仗,立于周围,顺水放下。吴人见之,以为活人望风先走。暗锥着筏,尽提而去。又于筏上作大炬,长十余丈,大十余围,以麻油灌之,但遇铁索,燃炬烧之,须臾皆断”。于是,晋军“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势如破竹,直捣吴都石头城(今南京清凉山),吴国灭亡。今天,禹功矶旁的锁穴似还在诉说当年那场血雨腥风的战争场景。

禹功矶因为与大禹治水有关,而与燕子矶、采石矶、城陵矶号称万里长江四大矶,维系着武汉人民对大禹文化和大禹精神一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