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才情高妙 粲然纸上

来源:原创文章 发布时间:2015-03-13

 

 

 ——读张舜徽先生《晴川阁修复记》

  

    还记得来到武汉后,第一次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之上,眼前武汉地接南北,势控东西的形胜让我惊叹不已。汉阳之龟山与武昌之蛇山隔江相望,形成对峙之势。晴川阁与黄鹤楼分别依龟山、蛇山而建,夹江相望,都是天下名楼。袁宏道将岳阳楼、黄鹤楼、晴川楼、仲宣楼称为楚地四大名楼,认为“四者惟仲宣楼为寂寞,余皆可观”。(《再续汉口丛谈》)楚地值得一观的名楼,三座中有两座在武汉,天下楼阁之盛,莫过于此。

    由于机缘,得以见到张舜徽先生创作并亲笔书写的《晴川阁修复记》的影印件。在这篇文章中,张舜徽先生以“大江发源青海高原,会纳百川,寖成巨瀆”作为开篇,视野开阔而气势雄健,足以与晴川阁所据的形胜之美相得益彰。当读至“仰望晴空无际,俯听川流有声”时,只觉才情高妙,粲然纸上,为楚地名楼晴川阁平添了几分韵味。

    大凡天下名楼名阁,几乎都是因为名家创作的名篇而名传后世。正如宋人滕子京在《求书记》中所言:“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滕子京所建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扬名遐迩;与晴川阁隔江而望的黄鹤楼,亦有崔灏所作,被古今公认为唐诗第一名篇的《黄鹤楼》。平心而论,同为楚地名楼,晴川阁的声名之盛不及一江之隔的黄鹤楼,但晴川阁与黄鹤楼同样占尽形胜之美,又有《晴川阁修复记》这样的名家之作,不禁让我游兴大起。

    于是循迹而往,经禹功矶,通过一道名叫“招月”的拱形小门,便来到了晴川阁前。一路上见到的题词与楹联等古迹,诉说着晴川阁的兴废变迁。进入晴川阁,左右两边分别是陈大文的《重修晴川阁记》与张舜徽先生的《晴川阁修复记》。

    站在晴川阁之上,再一次诵读张先生亲笔书写的《晴川阁修复记》,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据张先生的女儿张安老师介绍,当年晴川阁修复之际,张舜徽先生正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我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晴川阁重建工作完成之后,武汉市有关方面几经考量,最后决定请张先生为晴川阁的修复撰写记文。张先生一气呵成,用圆珠笔写成了《晴川阁修复记》。有关部门的领导阅后,认为无一字可改,全文刊用。圆珠笔写成的《晴川阁修复记》,作为文物是否被妥善保管,不得而知。但刻在碑上的镀金的《晴川阁修复记》,字字传神,在向世人展现国学大师风范的同时,也为晴川阁增添了无限韵致。

    张先生在《晴种阁修复记》中讲到,晴川阁是为记大禹治水之功而建的。置身于晴川阁以及阁后的禹稷行宫之中,纪念大禹的文物比比皆是。是日,武汉大雨倾盆。曾经远逝的历史仿佛随着江涛声、风雨声扑面而来。登临阁顶,近览龟山,远望蛇山,思绪随着神话回到了古代。相传大禹治水时,长江中有水怪出没,兴风作浪。为制服水怪,大禹麾下龟、蛇二将化作龟、蛇二山降伏水怪,从而使长江水患得以平息。古事虽难征,神话亦缥缈,但江边的“禹功矶”却在滚滚江涛中见证千年历史。

    放眼四海,回顾历史,名楼名阁都须得风流雅士的灵气,而后能成之为名楼名阁,但风流雅士将自己的灵气融入楼阁,一般也只限于通过文字这种方式。张舜徽先生则不仅将自己的灵气与才情凝成《晴川阁修复记》,而且将自己的身体也融进了晴川阁周边的美丽江山。先生临终前立下遗言,百年之后将骨灰撒于长江。先生逝世以后,后人尊其遗命,将骨灰撒入与晴川阁相对的江心。每年清明时节,先生的子孙后代、门人弟子,都会登临晴川阁,对着江心遥祭先生之灵。这是其他为名楼名阁写下瑰丽篇章的风流雅士所不及的。

    忽然,传来的江轮沉闷的鸣笛声,打破了身边的幽静,也把我从遐想之中带了出来。再一次诵读眼前的《晴川阁修复记》,心情与文中流动的文气一样畅快。饱览晴川阁的风光后,踏上归程时,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长居此间。

 

 

上一篇:禹功矶的传说
下一篇:汉阳晴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