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从禹柏说开去

来源:原创文章 发布时间:2015-11-23

据考唐代诗人崔顥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汉阳树”,史料记载系指远古时期治水英雄大禹在大别山(今龟山)上栽种的古柏树。

众所周知,鲧治水,只用“堵法”,不会“治理”,鲧的儿子禹治水,注重调查研究、科学智慧,源头治水,采用治山的方法,在山上广植树木来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达到减轻洪涝灾害的目的。相传大禹治水来到大别山,发现山如巨石,不见草木,小雨小流,大雨大流,河道泛滥。为综合治理长江与汉水的水患,禹带领百姓先行治理大别山,在山上选栽了不少柏树,成功治理了水土流失。

《大别山志》载:“古柏在晴川阁侧,相传大禹所植,根达于县北四十余里柏泉井(现东西湖柏泉农场内)。”据探测,柏泉井的确为一口古井,井底有两只鲤鱼状的树根。令人惊叹的是,每当正午阳光直射井底时,就会有“双鲤戏水”的影像出现。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游大别山时,住在太平兴国寺(原在禹稷行宫西北侧,现已不存),见寺内大殿前有棵古柏,听僧人说相传是大禹所栽时,他当即赋诗一首:“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苔。”禹稷行宫前的柏树相传也是大禹所栽。元代诗人虞集曾有诗曰:“凭陵霜雪鼓风雷,此树相传禹手栽。想见楼头黄鹤客,一年一度此山来。”元代还有人画过禹柏图,当时著名文学家吴师道还为此图题诗。大约到明代有人又为古柏建亭以纪念大禹。

柏树与柏亭已毁于战火,现已不存。但古柏——当年的汉阳树,作为汉阳晴川阁之旧景则成为后人的一个话题。

清康熙年间,江苏武进文人毛会建,对晴川龟山一带山水情有独钟,晚年定居这里,不仅写诗赞誉,还在晴川阁周边补栽树木,在龟山上绿化山坡。他曾记述道:“我移天上种,来种山之坡。殷勤杂榆柳,与柏相婆娑。”“愿言千载后,碧树交枝柯。”

如今晴川阁景区内树龄最老,树形最大的,当数栽种在禹碑亭旁的一棵“母子”樗树(俗名臭椿),景区对此树采取了重点保护。这棵长在悬坡上的大樗树,树龄已近百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方可怀抱,树冠犹如一顶巨大华盖,覆盖面积达数百平米,树荫下可供百十人围坐;其在悬坡下衍生出的一棵水桶般粗的小樗树,与大树根连枝依,相处亲密,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形同母子,颇有情趣。当年晴川阁复建施工时,驳岸墙基正好从小樗树处经过,遂将此处修成一孔石券门,利用墙体的收分坡度,巧妙地跨越树身,妥善而又稳妥地安排好这对“母子”。

除此之外,吸引游客的还有晴川阁主楼左侧招月小院里的一棵银杏树。一到秋季,满树金灿灿的银杏叶成为游客摄影留念的极好背景。

晴川阁景区依山傍水,一年四季游人如织,看到这两棵大树,感叹之余,总有人免不了问一句“这是‘晴川历历汉阳树’吗?”。工作人员笑而不答。此树虽非彼树,但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见证了晴川阁风风雨雨几十年的变迁,为现代人们提供优美环境的同时,亦提醒人们聆听当年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珍爱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