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千年难解的晴川阁禹碑

来源:原创文章 发布时间:2015-07-10

在端庄秀丽的晴川阁景区内有一个古朴典雅的禹碑亭。

禹碑亭位于晴川阁景区主体建筑禹稷行宫的北面,因禹碑而建亭,为石木混合结构。亭内竖立着千年古碑,外有供人休息的条石凳。禹碑亭四方绿丛围绕,周边古树叠影,该处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由说。

禹碑相传是因大禹治水成功后为纪念其丰功伟绩刻石而制。晴川阁原禹碑是清顺治庚子年,由著名文士毛会建历尽千辛万苦自衡山摹刻于此,遗憾的是此碑刻已残。现在禹碑亭内的禹碑为1986年重建晴川阁时建于禹碑亭内的。禹碑正面按照从西安碑林勾摹禹碑碑文拓本而刻制,碑文77字,奇特难认,至今无人全识。大意为禹受舜命治水,千辛万苦地治理了洪水,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另一面是1986年从晴川阁出土的禹碑,为清乾隆时期(1736—1796)荆南观察使李拔(振义)所摹刻,两碑文一并竖立于禹碑亭中,别有一番韵味。

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被后人称为“禹碑”的石刻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峰,又称“岣嵝碑。”唐宋时期就有关于禹碑的传说,唐代文豪韩愈还为此赋诗,但多数人遍访衡山而不见此碑。直到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5),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并被人摹刻于四川夔门和长沙岳麓书院。禹碑上共有七十七字,文字难识,有人认为是“蝌蚪文”,有人认为是“鸟虫篆”,有人则断其为“篆书”,历代虽有人想辨识,但都不能解释出碑文的意思。明嘉靖年间(1522—1567),云南安宁人张素在湖南做官,看到岳麓书院中的禹碑,感到很惊讶。在丙申年(1536年)带着碑文的拓片回到家乡,将拓片送给了谪居云南的江南才子、翰林杨慎,杨慎释出碑文并为此写了一首《禹碑歌》。此外,当时还有文人沈镒、郎英、杨时乔等人都自谓释出碑文。虽各家所释不尽相同,但都认为碑文大意是:禹受舜命治理洪水,艰苦卓绝地治理了洪水,使天下“衣制食备,万国其宁”,也就是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从此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名山之中,大江之畔。

禹碑的文字记载在中唐以前罕见于诸史料,最早见于两晋和南北朝。诸见于晋罗含的《湘中记》:“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灵期的《南岳记》:“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夏禹导山通渎,刻石名山之巅。”。二者所记地点不一,一说在岣嵝峰(即祝融峰),一说在云密峰。此后唐代韩愈《岣嵝山》诗说;“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摹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湎。千搜万索何处有?森森绿树猿猱悲。”

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之后为钟鼎文。从汉代许慎的文字“八体”到王莽时的“六书”,都言及“虫书”此种特殊的字体。禹碑的文字属圆笔,且书写规范,像“蝌蚪文”,又像“鸟虫篆”,亦型像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古越特殊文字。禹碑文字记载的内容是有关禹的伟业,禹碑的文字是中国文字历史演变的一种特殊文体,他在中国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也是楚文化历史的一个经典浓缩。至今没有人能彻底解开他的谜底,千百年来他以其神秘而又迷离的面貌引人关注着。

现在的禹碑亭静静的矗立在晴川阁景区的腹地,默默的迎候着四方宾客,亭内的禹碑碑文亦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终究想逐字逐句探其奥妙,禹碑亭也成为了人们游览休憩和探讨古今的所在,相信终有一天碑文的每个字都会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