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映江流 生生不息
晴川阁文化区域既是中华先贤大禹治水之地,亦是春秋知音、三国文化、唐宋元明清翰墨雅史辐辏之地,历代先民与文人学士濯足于此,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存。为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一代又一代文博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劳作,极大地激活了晴川阁埋藏的文化根柢。回眸晴川阁建造历史,所有文博工作者无不心存感念,未来者将延续这份责任,用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开启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文化景观独特的传承作用,奉献于社会。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 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功德而兴建,其名源自唐代诗人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晴川阁冠盖四方,与黄鹤楼隔江相望,在6300 公里长江地貌上仅此一见。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巧夺天工的设计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墨士的赞咏,赢得了光鲜的历史地位,享誉“千古钜观”“楚国晴川第一楼”的美称。
晴川阁1986 年重建开放至今,已接待社会各界千万人次,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纵观30年的发展历程,武汉市晴川阁管理处(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与领导的支持下,专业人才队伍逐渐壮大,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先后编纂出版了《晴川阁》《晴川阁诗文钞简注》《墨舞晴川》《诗韵》《晴川阁诗文解析》《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研究》《月映江流——晴川阁重建开放30 年文集》《扶犁耕耘——文博研究与实践》等学术书籍;发表专业论文数百篇;在搞好研究的同时,加强文物征集工作,重点蒐集民俗、历史文物,名家书画等藏品,近年来,已向社会征集各类文物数百件(套),丰富了藏庋内容。
晴川阁经过30 年的规划发展,形成了以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为旗帜,建有禹碑亭、楚波亭、朝宗亭、荆楚雄风碑、山高水长碑、诗词碑廊、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附属建筑为特色的古建群,是集文物古建与园林风景于一体的名胜古迹。丰赡的人文历史与厚重的艺术景观价值,使主体建筑之一的“禹稷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晴川迎国庆中秋诗会”“大禹文化周”“粽情端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特色文化活动,其中“晴川迎国庆中秋诗会”多次被CCTV 和省市电视台专题播出,已成为武汉市的文化品牌。晴川阁先后获得武汉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文物安全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社会教育活动先进集体、湖北省卫生示范旅游景区、湖北省首批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殊荣,社会影响面不断扩大,吸引愈来愈多中外嘉宾的眼球,这里已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与殿堂。目前,晴川阁着力打造“两江四岸,江汉朝宗AAAAA 旅游景区”核心带,向建设一流博物馆目标迈进。
“细雨悄悄润心田”,感谢所有关心与支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同仁!(刘国斌)
古建遗韵 保护利用
集自然风情与人文底蕴于一身的晴川阁古建筑,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三楚胜境”“千古钜观”“楚国晴川第一楼”。最为突出的是其气势磅礴的独特地理位置、美不胜收的南北建筑风格以及栩栩如生的木雕刻文化,这是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文字描写所不能代替的实物见证。
晴川阁几经兴废,屡毁屡建。1986 年按清末建筑风格修复的晴川阁,它矗立于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气势非凡,形成“巍然高阁翼其上,七泽三湘同入望”的壮观景象,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更显现出晴川阁雄视山河、鸟瞰天下的恢宏气势。
晴川阁虽不像黄鹤楼那样宽宏高大,却因建在长江矶岸,依山面水,掩映于翠林之间,融入于自然山水之中,而完美诠释出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它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隔江相望,其特殊的地理选址形成长江流域仅有的“龟蛇锁大江、楼阁对岸举”的壮美景观,是中华民族喜好风水哲学观念之体现,被古人誉之为“千古钜观”。
晴川阁的建筑风格南北兼容,极具特色。从阁楼整体外观来看,玲珑精致,舒展飘逸,层面均以凹曲线为主题,形成展翅欲飞的空间动感。从屋面来看,平面呈四角向外优雅伸出的曲线,既不像北方建筑那样起翘平缓,又不像典型的南方建筑那样起翘陡峻的“出翘”,出檐深远,曲线优美,兼有南北建筑的特点,特别是正脊两端微微升起,形成凹曲的正脊线,这与北方建筑多用的水平脊线相比,更增强了晴川阁的轻盈飘逸之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从屋脊装饰上看,古人常用脊兽来表达“避邪”“镇火”“吉祥如意”的祈望,北方建筑一般多用鸱吻(鸱尾),而晴川阁使用的却是鱼龙吻,它除了含有“避邪”等本意之外,还表现了南方水乡泽国的民俗风情。
晴川阁的雕刻艺术也是另一大特色。其内容丰富多样,有花卉、鸟兽、人物形象,它不仅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传承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的载体,蕴含着多种吉祥寓意,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晴川阁建筑木雕饰中的人物雕刻,主要体现在门板上。例如主楼底层正面大门上,六扇门板上共刻有八个人物,反映的是八仙过海的传说故事;在这些人物雕像画面上,则刻有八仙所持的法器浮雕图案,民间称为“暗八仙”;主楼底层背面门扇上,则刻有渔人、樵夫、农夫、书生等人物形象,即民间所称的四大闲散之人(渔樵耕读)。这些雕刻图案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进晴川阁一楼,古色古香,迎面照壁上仿绘工笔绢画古三镇图,与天棚藻井彩绘相隔,互不干扰的剪刀式双跑楼梯通往阁上,循阶登阁,别有洞天。“柳暗花明又一村”,晴空川流,尽收眼底,这里的山色美,水光美,楼阁美,庭院美,树木花草美,而先贤们所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内涵更美。(黄国华)
晴川逸史 风物研究
一张124 年前俄皇太子访问汉口的刻板照片,清晰地反映出这样的场景:一位戴帽子的俄国人和一位清朝官员在人潮簇拥下交谈,清朝官吏和俄国商人贵妇在两旁夹道欢迎,后面是一顶具有俄式建筑风格的棚帐,棚顶上置有一顶皇冠,整个场面热闹而隆重。专家推断,该照片讲述的是19 世纪末俄皇太子访问汉口的情景。史家对这段历史多有提及,鲜为人知的是,张之洞曾在晴川阁宴请俄皇太子,为晴川阁留下一段史料。
1861 年汉口开埠后,汉口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基地,众多俄商在汉口开有洋行和砖茶厂。1891 年4 月21 日,俄新泰砖茶厂庆祝建厂25周年,在位于汉口列尔宾街(今江岸区兰陵路)的新泰茶叶公司举行盛大庆典,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出席新泰砖茶厂的庆祝活动。
湖广总督张之洞早已收到总理衙门“优加款待”的旨意,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晴川阁宴请俄皇太子一行。晴川阁在清代曾先后进行过几次大的维修,慕名而至的文人墨客也越来越多,其影响也越来越大。清初文人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自铁门关西上为龟山,首有楼巍然曰晴川,楼临江东向,轩豁开爽,远胜黄鹤。盖龟山之首走江中数百步,而大江横过其下,左右无遮蔽,纵目所之,山水之情,与精神融洽,不如黄鹤之散漫无章,可谓后来居上矣。”晴川阁因此成为张之洞宴请俄皇太子的首选。那天晴川阁热闹非凡,道路两边竖立着白色木竿,丝绳上面悬挂彩灯。俄皇太子一行乘黄缎圆式金顶轿,中国乐队开道,来到晴川阁园门外,与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张之洞携手而入。晴川阁地上铺着地毯,大厅挂满了样式新颖的玻璃灯,博古架上摆放着古色古香的珍贵瓷器,桌围椅披都是缂丝金黄质地,整个陈设显示出肃穆庄重与雍容华贵之气。俄皇太子头戴白冠,身穿金绣红衣外罩,湖色灰鼠大衣,缓步而行。站在晴川阁前凭临滔滔长江,远望蜿蜒蛇山,两岸的美景使他们兴奋不已,张之洞笑言“看天下奇观无过于此者”。俄皇太子用法语与张之洞交谈,现场担任翻译的是精通法、德、俄、日、拉丁、希腊等语种的辜鸿铭。席间俄皇太子用俄语与希腊王子窃窃私语,对菜肴的卫生表示质疑。辜鸿铭笑着用俄语对他们说:“这些菜肴既新鲜又卫生,你们放心地尽兴尽量。”宴后,张之洞掏出鼻烟壶嗅吸,希腊王子不知何物,辜鸿铭立即把鼻烟壶取来,用希腊语告诉使用的方法。两位异邦皇太子惊异,没想到中国还有这样博才多学之人。张之洞即席赋诗:“海西飞轪历重瀛,储贰祥钟比德城。日丽晴川开绮席,花明汉水迓霓旌。”
俄皇太子东方之行结束后,《彼得堡新闻》的主编乌赫托姆斯基把这次旅行写成了一部装帧精美的《尼古拉二世皇帝陛下东方旅行记》,用10 个页码、4 幅照片记载了俄皇太子访问汉口的过程,并译成各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俄皇太子访汉是其唯一的一次东方之行,是中俄近代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正如当时的报纸评论的“凡此皆所以状中国之光仪,非专以尊皇子已也”。(张引娣 魏赜)
特色活动 社教新篇
与其他博物馆相比,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内的藏品有其特殊性,禹碑、荆楚雄风碑等不可移动文物较多,古建是其重要的文物,因此,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多以自身环境氛围、古建、楹联匾额、古碑刻等有形和名楼文化、大禹文化、古建及古碑刻艺术、诗词楹联等无形的资源为依托,这是其他教育机构和一般博物馆所不能替代的。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禹文化博物馆每年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道德礼仪教育等不同内容的活动。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主要有:书法绘画、剪纸、诗词楹联、京剧、汉剧、乞巧节民俗、祭禹习俗、中秋赏月、六月六晒家谱、元宵节闹花灯、姓氏文化等。与课堂教育相比,这些活动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
充分利用晴川阁景区独特的环境氛围,发挥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大禹文化博物馆常年举办以中国书画为主的传统艺术展览。如近年来推出的宋代大书画家米芾作品展、翰墨流韵·明清书画特展、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名碑名帖拓片展、大汉王朝石上史诗——徐州汉画像石展等。
通过特色活动体现社教亮点。从“乞巧节民俗展演”“六月六晒家谱”到“花灯展”,很多活动已成功举办多届,甚至被作为汉阳区文化旅游品牌来打造,如“晴川中秋诗会”和“大禹纪念周”。
“博物馆之友沙龙”是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开展的重要社会教育活动之一,也是武汉市走进博物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聘请本市和省内外文博专家围绕文博知识、地方史、文物收藏与鉴赏等方面开展系列讲座,向广大市民系统介绍文博常识和人文历史,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广大文博爱好者。
为满足观众多方需求,大禹文化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已启动,观众可随时获取博物馆信息,足不出户完成参观互动。
与本地文博单位相比,大禹文化博物馆在文化产品开发方面起步较早,从最初制作的纪念章、檀香扇、文房四宝到现在开发的“凤”字牌挂件、晴川阁诗文折扇、镇尺、晴川阁八景剪纸、木雕,从书签、简介、小册子到书籍、音像制品,虽规模不大,数量不多,但无论是种类、质量还是创意、档次,都在不断提高,成为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社教的延伸。(冯璐娟)
人才培养 队伍建设
纵观晴川阁30 年的发展,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业务研究能力不断增强,馆内设置了古建维护部、保管陈列部、宣传教育部、办公室等部门。
重点培养古建专业人员,担负园区古建维护与修缮工作,不定期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全面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技术。2011 年,晴川阁按照发展规划,依靠自身力量,新建了“芳草轩”“禹柏轩”两栋配套仿古建筑,对近百通碑刻进行了全面维护,对“禹碑亭”“敦本堂”等重要的碑刻加装了钢化玻璃罩予以保护,同时,对“招月亭”“朝宗亭”“楚波亭”“一山门”等进行了修缮。
保管陈列是博物馆核心工作,因此,注重培养文物研究和保管人员,重点挖掘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心研究诗词歌赋、传统书画艺术,以及陈列艺术,经过多年磨砺,保管陈列研究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现已出版发行《晴川阁》《晴川阁诗文钞简注》《墨舞晴川》《诗韵》《晴川阁诗文解析》《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研究》《文博理论研究与实践》等书籍;发表专业论文数百篇;在搞好研究的同时,加强文物征集工作,重点征集民俗、历史文物,名家书画等藏品,近年来,向社会征集各类文物数百件套。
为了做好研究成果的展示宣传,博物馆极为重视选拔优秀的讲解员和志愿者,通过培训和学习,讲解员不仅能提供优质的讲解,而且兼备授课能力,结合文物资源,开展社教活动,提升晴川阁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做文化使者,多名讲解员在省市文博讲解、导游大赛中获奖。
博物馆志愿者能够强化博物馆的公益性职能,使之更好地依靠社会公众,服务社会公众。大禹文化博物馆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长期合作,博物馆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岗位和机会,大学生们在博物馆进行志愿者服务,主要为观众提供宣教服务,如观众引导、中英文讲解、发宣传资料等,学生们通过这些工作直接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提高了能力,博物馆也在学生的帮助下缓解了人员不足的压力,最终为观众提供满意的服务。
人才培养推动了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晴川阁大禹文化博物馆各方面工作硕果累累,讲解员先后获得省“十佳”导游员,湖北省讲解员比赛二等奖,湖北省社教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博物馆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十佳”文博单位、湖北省文物安全先进集体、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龙柏林 胡欢)
(《中国文物报》2016年12月13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