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江汉朝宗”话禹力

来源:原创文章 发布时间:2015-07-10

“两江交汇”是我们这座美丽江城——武汉,所独有的自然形胜和人文景观,荆楚大地上这一得天独厚的绚丽风景,自古就被盛誉为“江汉朝宗”。正如乾隆年间任湖北荆宜施道的陈大文在《重建晴川阁记》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二水皆流数千里而始会于大别,想神禹当日胼胝八年,躬乘四载,盖不知几经疏凿决排,而后得此朝宗之象也。”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

这是《禹贡》中的一句话。“荆”是山名,在今湖北南漳县,“衡”也是山名,在今湖南衡山县。“朝宗”一词典出《周礼》,是诸候朝见天子的意思,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

关于“江汉朝宗于海”,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注述道:“二水经此州而入海,

有似於朝,百川以海为宗。宗,尊也”。而唐初大经学家孔颖达则进一步解释:“朝宗是人事之名,水无性识,非有此义。以海水大而江汉小,以小就大,似诸侯归於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

由此可见,荆楚大地上所独有的自然形胜——“两江交汇”,被我们上古先哲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奇妙的、神话般的故事,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壮丽的人文景观——“江汉朝宗”!长江、汉水,不辞辛劳,奔腾千里,来到荆楚大地相会,然后如诸候朝见天子一般,携手奔向大海。没错,仅仅只用了四个字,就为我们演绎出那么优美、那么澎湃的一段传奇故事,中华先哲们想象力之丰富、表达力之精道,怎不令人赞叹?

要论“江汉朝宗”,当然离不开神禹之力。我们先且抛开“究竟有没有禹”等,这些“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之类的事不谈,来说说“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的事,讲讲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若论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真可谓俯拾皆是,如禹步、禹迹、禹功、禹域等,篇幅所限,我们今天就仅涉猎一下——禹力。

元大德年间翰林学士林元,在《大别山禹庙碑记》里引用了《左传·昭公元年》中的一段话:“刘子曰:美哉禹公,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侯,禹之力也”。翻译过来就是:“刘定公说:多美好啊,禹这个人,他的美德影响多么深远!如果没有禹,我们现在不是会同鱼一样吗?我和您现在能戴着礼帽穿着礼服,来治理百姓、面对诸侯,这些都是禹的力量啊”。看到没,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古哲们就在无比深情地赞美——禹力。

说起“禹力”,就不得不讲《唐诗纪事》中记载的晚唐诗人周朴的一段轶事:周诗《董岭水》有“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之句,某日,一士人路遇周朴,故意念成“河声流向东”,吟罢即跨驴迅跑。周朴急行数里方追及,对士人说:“朴诗‘河声流向西’,何得言‘流向东’?”闽中传为笑谈。

周诗开头四句是:“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中国书画史上的泰山北斗吴昌硕,精心刻有一方“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的印。“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却故意没有刻,吴昌硕很欣赏这句诗,认为这十个字“笔力著墨处在无字处,每用此印,辄陟遐想”。这方意在“无字处”的印,颇有回味,是吴昌硕“印中有诗”的代表作。

看来,古贤们所称颂的禹力,无处不在:江汉之间有禹力,中华文化的长河里也有禹力,有所作为者胸中更不能缺少禹力!

今天,闲暇之余,漫步两江四岸,悦览“江汉朝宗”,胸中不时默诵“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的经典诗句,我们的心潮怎能不随着这滚滚东去的波涛一起奔腾、起伏、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