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沉浸式木偶剧在晴川阁实景开演,大禹治水故事在孩子们眼前“活”了

来源:原创文章 发布时间:2023-06-12

    “九河不治,洪水泛滥;禽兽繁殖,五谷不登;鲧治洪水,九年无功;禹承父志,治水建功……”

    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当‬天‬,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举办了《大禹晴川情》大型原创木偶剧、“他就是大禹”青少年研学等‬一系列国家级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及研学活动,全方位讲好非遗保护的武汉故事,展示非遗保护的武汉经验,让新时代非遗“活”出新精彩。

 

    实景木偶剧《大禹晴川情》选材佳、创意好,深入把握历史文脉,以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大禹治水传说和武汉杖头木偶戏相结合为背景,用传承了二千年的木偶戏,演绎四千年前的传说,将两项“非遗”融为一体,解读大禹文化的内涵与本质,大力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彰显武汉地域文化的优势与特色,让观众实景体验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同时打造地标性文化品牌,推动文旅融合繁荣发展。

    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陈俊担任编剧,原中国木偶剧院导演王镭担任导演,所有角色均由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优秀青年演员饰演。主创团队耗时一年多打磨剧本,反复推敲细节、倾情演绎。共分为“云梦大泽”“斩妖除怪”“疏江导汉”“晴川庆典”四大篇章,故事情节涵盖“灵龟镇怪化龟山”“大禹种下殿前柏”“大禹治水收赑屃”“总督寻宝镇水怪”等本地传说,突破了以往的形式单一的偶剧舞台演出,将中国偶的传统技艺与传说故事完美结合,让游客在景区内沉浸式感受非遗韵味。以“武汉杖头木偶戏”为载体演绎“武汉大禹治水传说”,通过长期合作驻地展演,持续探索文化传承艺术形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木偶戏(武汉杖头木偶戏)是一种源于荆楚民间傀儡戏的传统戏剧,与本地区的民俗文化、民间技艺、地方剧种、曲艺文化紧密融合。“武汉杖头木偶戏”距今有170多年的历史,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荆楚特色闻名全国,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以后,作为木偶戏(武汉杖头木偶戏)保护单位,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创新形式,编排多部新剧,屡屡获奖。近几年,“木偶+”突破局限跨界融合,使木偶艺术这一非遗文化“冲破次元壁”。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与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曾推出“栩栩如生——武汉杖头木偶戏专题展”作为文旅融合的一次尝试,并多次在中秋诗会、大禹文化周等活动中不断加深融合。

    下一步,两家单位将加强合作,构建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互为支持、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沉浸式实景剧擦亮文化品牌,打造地标性文旅IP,以文化引领旅游发展、用旅游促进文化繁荣,推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活动

    为推动武汉大禹治水传说的系统性研究,晴川阁大禹文化博物馆与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达成学术交流合作意向,充分利用馆内武汉大禹文化资源,建立本科生、研究生至博士生的多元化实习基地,让高校力量参与武汉大禹治水传说非遗保护,共创武汉大禹治水传说的保护与研究新局面,为武汉大禹治水传说国家级项目的保护与开发带来新的契机。

    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在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还举办了“他就是大禹”青少年研学活动。24组亲子家庭寻访武汉大禹治水遗迹、体验大禹像版画制作、观看《大禹晴川情》大型原创木偶剧,在寓教于乐中走近武汉大禹治水传说,感受非遗魅力。

    活动伊始,社教老师带领亲子家庭寻访了禹功矶、国保单位禹稷行宫等武汉大禹治水遗址遗迹,近距离了解大禹这位“平水土、定九州”的治水英雄。晴川阁社教活动中心正式挂牌,大家一起欣赏原创沙画,沉浸式学习了武汉大禹治水传说的背后故事。在社教老师的生动讲解下,亲子家庭现场制作了“大禹治水像”传统版画,了解了中国版画的起源与传承,一摹一刻中深刻感悟,共享非遗体验的美好时光。

    据了解,武汉大禹治水传说作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反映大禹在我国中部长江流域治水的独特而典型的神话故事,流传数千年,家喻户晓。宣教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举办非遗类青少年特色课程,将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中,赓续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