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张之洞为晴川阁题联

来源:原创文章 发布时间:2015-11-24

清同治三年(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钧重建晴川阁,并写有《重修晴川阁记》:“汉阳之有晴川阁也,踞大别之麓,枕长江之滨,右绕朗湖,左环汉水,梅岩、桃洞、榴塔、松亭,皆相依附。”清光绪年间晴川阁又多次进行修饰,逐渐恢复了原有的风貌。落成之日,汉阳知府余克衢请张之洞为之题写了门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写出了当年晴川阁的太平景象。

现在“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对联悬挂于晴川阁中堂两侧,十分引人瞩目。联中:“洪水龙蛇循轨道”指长江汉水和沿江而修建的铁路按照各自的轨道运行,“青春鹦鹉”指汉阳鹦鹉洲,“楼台”则指晴川阁。寥寥十四个字就将晴川阁周边的美景尽收联中。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他是晚清重臣、洋务代表之一,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提出者和积极的实施者。张之洞喜好诗文,酷爱楹联,一生写下了大量诗词。他的作品多于政治有关,字里行间中蕴含着抱负和期望。

创作此楹联时正值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新旧交替的严重时期,他目睹并亲历了国土沦丧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的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的惨败,使他痛心不已,在落后中盲目的西化,而抛弃自身传承千年的文化。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这幅对联也隐射出张之洞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期望。“洪水龙蛇”又看以看作是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寻轨道”是希望西方的文化能像在铁轨上运行的火车,按道路行走。“青春鹦鹉”就好比中国的传统文化,“起楼台”是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像晴川阁这样经久不衰坐落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农历戊戌年)张之洞一连数日,在汉阳晴川阁内专心撰写《劝学篇》,抒发自己的治国经略。《劝学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本人以“中体西用”为核心构架的理论体系。

清光绪十七年的春末(1891年4月20日),力倡洋务运动而名震中外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准备迎接一行自远方而来的贵客,迎宾酒宴摆在隔长江与黄鹤楼遥遥相对的千古名楼——晴川阁内。受到如此盛情款待的远方来客,他就是年轻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也是后来的俄罗斯帝国的最后一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张之洞之所以如此盛情款待俄皇太子,这其中,除了两国交好的程式礼节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汉口为起源的华俄茶叶贸易——鼓励口外通商,力促外资引进,是张之洞推行改良新政的重要决策之一。

张之洞即兴赋诗,书赠席间贵客,其有诗句曰:“日丽晴川开琦席,花明汉水迓霓旌”。

春花艳阳,旌旗盛筵,江汉之水,水边晴川阁,一派欣欣然的春光景物和一派欣欣然的人物心情,全都被写进这一首诗里去了。这是武汉三镇在中国近代史上举办的规格最高的一次国际间的聚会,地点就选在汉阳晴川阁。

张之洞督鄂期间,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广大地推行洋务新政,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开创了一系列的早期现代化事业,曾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充分体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创新是武汉这座城市重要的基因血脉,是放眼看世界之后的觉醒,是备尝屈辱之后的奋进。张之洞所表现出的开拓创新、务实求强的爱国救国精神,成为后代人们永远的追忆,并不断地激励着今日的武汉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